Trigger mode-弄懂示波器觸發模式Auto/Normal/Single

觸發 Trigger 是示波器的靈魂,Trigger condition設的好Debug沒煩惱,正確的觸發設定才會讓波形固定在螢幕上,不會左右亂飄。若能搭配 Trigger mode 的話,在實務操作上會更有彈性。

Trigger mode 的意義

觸發的意思就是,當波形符合某個條件,例如由下往上穿過Trigger level的時候,就開始畫波形,這個開始畫的動作就是觸發,它就像板機一樣,一但條件滿足就會被扣下,產生觸發訊號,該時間點就是觸發點,波形就會從這裡開始畫。

Trigger 波形會從觸發點開始畫
Trigger 波形會從觸發點開始畫

但是滿足Trigger條件的波形可能有很多,要如何能抓住你真正需要的那一個,就需要搭配 Trigger mode來使用了。示波器都有如下圖的Trigger選單,本篇要講的是右邊那欄的 Trigger mode ,如果要除錯順暢如行雲流水,一定要搞懂觸發。

Trigger mode 選項Auto/Normal/Single
Trigger mode 選項Auto/Normal/Single

由於示波器要滿足Trigger條件才會開始畫波形,所以你必須要知道波形大概長甚麼樣子,才有辦法做精確的設定,才能讓波形固定在螢幕上。只是若是面對未知的波形,可能會有無法Trigger到的情況,此時要怎麼讓波形畫出來呢? 又或者某個波形久久才出現一次,稍縱即逝,我該怎麼抓到它呢?

以下介紹幾種基本的Trigger mode
1. Auto
2. Normal
3. Single/Force

Auto Trigger

若波形沒有滿足Trigger condition,則示波器不會發出 Trigger 訊號,也不會畫波形,於是畫面就是黑的,我們可能連訊號大概的樣子都不知道。Auto Trigger就是如果在未滿足觸發條件下,就由內部自動(Auto)發出Trigger訊號畫波形,我們至少可以看到波形,讓之後的觸發條件設定能更精準,這種觸發模式就是Auto trigger。

各位若把訊號從示波器的channel移開,螢幕上的波形就會變成一條橫線,上面還有些微的雜訊,這些雜訊不斷的跳動著,表示示波器不斷的畫波形,這就是Auto Trigger造成的結果,即便沒有訊號滿足觸發條件,示波器還是能藉由內部觸發更新波形畫面。

我用下面這張圖來解釋,每個紅框就是 Trigger 的一個截取畫面,假設觸發條件為上緣觸發

Auto Trigger 若沒有滿足觸發條件,示波器會在某時間點自行觸發
Auto Trigger 若沒有滿足觸發條件,示波器會在某時間點自行觸發

第一個直流波形因為毫無震幅變化,所以 Trigger 永遠無法滿足,因此Auto trigger在Timeout之後會自行發出 Trigger 訊號畫波形,紅色的框框就是每次畫出的波形內容。這也就是為何一個沒有訊號輸入的示波器,你還是能夠看到0V(ground)能不斷更新畫面的原因。

第二個含有脈衝的方波因為有部分波形滿足上緣觸發,因此前兩格畫面是Trigger條件滿足下而畫出來的,後面三格畫面則是Auto trigger自己畫出來的,以使用者觀點來說,他會看到一個脈衝波突然出現,之後隨即消失。

我們舉個實例,Trigger條件有滿足,你可以看到如下圖穩定的波形,上緣觸發,Trigger level=2.84V,波形有跨過Trigger level,所以會觸發到。

Auto Trigger 滿足條件的觸發,沒有引發自動觸發
Auto Trigger 滿足條件的觸發,沒有引發自動觸發

若Trigger條件沒滿足,你會看到不穩定的波形出現,通常是水平飄移(稱為rolling),下圖我故意調高Trigger level=6.28V,讓觸發準位高於波形,永遠不會由波形觸發。於是一段時間超時之後(Timeout)改由示波器內部自動觸發,而每次觸發的時間點是示波器自行決定,不見得會與波形同步,所以波形會左右飄移。

沒有滿足觸發條件造成 Auto Trigger 啟動
沒有滿足觸發條件造成 Auto Trigger 啟動

Auto trigger的好處就是無論甚麼Trigger條件,你都看得到波型,因此Auto trigger是運用最廣泛的觸發模式。

Normal Trigger

Auto trigger平常很好用,但在Debug的時候可能就不見得這麼好用。因為Debug時所面對的波形通常是在不確定時間出現的不正常波形,因此若採用Auto trigger的話,出現的波形甚麼都有,很容易錯失觀察波形的機會,這時Normal trigger就派上用場了。

Normal Trigger 只觸發滿足條件的訊號
Normal Trigger 只觸發滿足條件的訊號

Normal trigger只在波形符合trigger條件時, 才會更新螢幕上的波形,否則螢幕就繼續維持著上次的波形。也就是螢幕上永遠都會有一個上次觸發過的波形固定在那裏,通常Normal trigger用在在尋找重複性高的訊號,例如你懷疑方波之中,可能摻雜一些脈衝雜訊,若設定Trigger pulse width之後,在Auto trigger之下,你會看到脈衝雜訊閃一下就過了,無法讓它持續顯示在螢幕上,這樣實在很難看清楚。若改用Normal trigger,你就會發現脈衝雜訊會一直出現在螢幕上,直到下一個脈衝雜訊出現,螢幕才會update。所以Normal trigger看到的波形,有時會有點卡卡的,因為要等訊號條件出現,示波器才會update螢幕。

通常Normal trigger 與 Auto trigger最容易讓人混淆,因為像弦波、方波等週期性的波形,在這兩種trigger mode中,不會有timeout的機會,都能夠以波形觸發,因此使用起來感受是相同的,這也是大部分人對於這兩種trigger mode混淆的原因。所以只有當你在面對久久出現一次的故障訊號時,Normal trigger才會對你有意義,因為它會將上次的故障波形一直留在螢幕上。

Single/Force Trigger

不知道各位是否有遇過,待測物在運作一段時間之後自己莫名其妙的reset,想抓該時間點的波形來debug卻又已經沒機會了,實在很令人沮喪不是嗎?

此時就是Single trigger出場的時候了,它基本上就是只能做一次的normal trigger。它通常做成實體按鈕,而不是選單內的選項,因為你有很多機會是要非常即時的使用它。

Single Trigger 觸發之後示波器隨即Stop
Single Trigger 觸發之後示波器隨即Stop

工作方式很簡單,按下Single按鈕之後,只要波形滿足Trigger條件,隨即畫波形,之後馬上Stop不再接受任何Trigger訊號,所以只有第一個Trigger到的波形會顯示出來。

Single Trigger 只觸發一次,觸發之後隨即Stop
Single Trigger 只觸發一次,觸發之後隨即Stop

對於久久才出現一次的狀況,Single trigger絕對是首選,在這個自我reset的例子中,Single trigger唯一的缺點是,若每次reset的時間間隔很長,那表示你要花很多時間來確認Trigger條件。每修改一次Trigger條件,就要等待下次reset才能確認,Debug的功力好壞,就在這裡了,次數越少功力越深厚。

另外,還有一種是Force trigger,顧名思義就是強制要Trigger畫波形。第一次看到它時多少有種多此一舉的感覺,到底何時會用到它呢? 答案是,想確認自己的Trigger condition有無設錯的時候。因為在Normal mode/Single mode的時候,有時候你會發現波形都沒有更新,到底是待測物真的沒問題? 還是自己的Trigger條件設定錯誤? 此時只要按下Force trigger就可以強制看到波形,馬上就能確認了。如果您多按幾次Force trigger,某種程度來說,可以看成是人為的Auto trigger。

Force Trigger 強制觸發
Force Trigger 強制觸發

善用Trigger,絕對可以增進Debug的效率。

2 Comments

  1. 想請問助教,如果要測量soundtrack 或 music沒有固定頻率的資料,例如在聲音放大電路前後端去測量訊號差異,該如何測比較好?是否有一模示是”Roll Mode”,並配合波形相減運算可得?如果示波器沒有”Roll Mode”時,又該如何進行? 感謝!
     

    • 測量audio放大器一般不會用music去測試, 而是會使用single tone的弦波測試, 這樣才能精準知道訊號的放大倍數與失真, 甚至可以測試頻率響應, 你才有辦法debug。
      至於roll mode在debug過程中通常只是扮演前期的觀察訊號變化的角色而已, 真正debug還是需要用Horizontal的normal mode
      你可以參考這一篇擴大機-聲音斷斷續續有雜音-維修全紀錄

1 Trackback / Pingback

  1. 示波器觸發篇-了解各種Trigger設定 – 實作派電子實驗室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
*